一走进位于成都郫都区的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鸟智造”),就能看到展示大厅摆放着刚经历中试环节的成品;企业车间内14条中试组装测试线体一派忙碌,来自医疗器械、智慧停车、商用服务机器人、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科研项目在此开展中试熟化,“跑”完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程……
(相关资料图)
成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都推动打造一批中试熟化平台,蜂鸟智造便是其一。“平均每周会导入近10个来自省内外的新项目,到我们的中试平台。”8月21日,蜂鸟智造董事长田勇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平台自启动运营以来,已累计服务200余家科技企业,推动200多个科研项目实现产业化。
“我们在西安也打造了中试平台,在北京成立了业务中心,即将在重庆和当地高校共建中试平台,正筹建一支中试基金。”田勇说,作为成都“中试生态圈”的一员,随着成都愈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更多科技项目在成都本地开展中试,这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科研产品“变现”受阻
工程师团队打破产品设计等堵点
在蜂鸟智造1.2万平方米的三层办公区域内,其中两层布局了中试车间。中试车间究竟“长”啥样?8月21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进行实地探访。
这里的车间表面看和其他制造业企业车间大同小异,工人们正在进行产品组装和性能测试。而区别在于,这里看不到大规模量产,只有小批量生产场景,不同品类的中试项目在车间工程师团队的操作下成为一个个成品。
“我们提供的中试服务包括产品设计、样机制造、工艺优化、供应链优化等涉及科研成果产品化相关环节。”田勇介绍,针对中试之前的概念验证,企业也可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平台目前有7名技术经理人,会对客户的一些专利技术进行相应分析,研究相关成果是否值得转化。”
蜂鸟智造目前拥有100余人,当项目“找”上门来后,蜂鸟智造组织多维度团队,开展可行性评估,导入项目流程,按照自主开发的中试项目管理体系高效开展工作。
田勇介绍,去年底,成都智数医联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找上门来,该公司打造了针灸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当时需要定制一批床体设备,“科研人员最初找家具厂生产床体,然而发现没法适用,意味着科研成果没法‘变现’。”
田勇说,后来蜂鸟智造的结构工程师根据项目功能、性能、使用体验等因素,对床体进行了结构设计。
▲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对智能制造行业而言,通过中试,工程师团队帮助原创科研团队解决了产品走向工程化遭遇的制造环节等痛点,提速项目产业化步伐。今年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造”呼吸式捕蚊机在一些场馆投用,该产品的原理样机设计开发、结构设计、电路设计等服务均来自蜂鸟智造提供。“截至7月,这款产品累计销售近2000台,目前意向订单2万台左右。”田勇说。
田勇说,公司的中试平台已累计服务200余家客户,200多个项目实现产业化,70%左右的客户来自四川省内。
“一站式服务”涵盖技术支撑等
吸引外地企业扎根成都
“尤其对初创型企业和高校院所而言,一些研究人员长期在实验室做技术研发,工程化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市场化意识不强,若自行打造全流程的中试链条,其间涉及原材料采购、厂房搭建、产线布局、运行维护等,成本投入很高。”在田勇看来,这给第三方中试平台带来发展机遇。
“客户在我们平台实现产品‘变现’,在此过程中,中试平台方的盈利点就是收取服务费。”田勇提到了当前大多数中试平台的盈利方式,“不过,我们不做“一锤子”买卖,会和客户构建长期合作关系,最终去打造一个贯通智能制造上下游的产业生态。”
在这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的“朋友圈”中,中试还发挥了项目招引的功能。目前在蜂鸟智造开展中试的一家深圳智能投影企业,由于在成都顺利“跑”完中试环节,相较在深圳,成本更低,企业总部于是决定在蓉注册全新的子公司,将其在成都中试的产品就近投向市场。
▲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从人才、技术、平台、市场等因素看,这家企业在深圳并不缺乏合适的中试平台。最终,我们的‘一站式服务’吸引客户选择长期扎根成都。”田勇表示,“一站式服务”涵盖了技术支撑、供应链和市场需求。
“我们服务的200余家客户中,既有联想、极米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也有中小微企业,会促成企业间开展技术协同,构建大中小微企业融通的创新生态。”田勇说,新入驻的中试项目落地之后,便融入到这一创新生态,可获得技术、人才、市场渠道等方面的支持。
中试项目实现“快跑”,也需资金助力。最近,蜂鸟智造正在携手其他业内伙伴发起成立规模达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金。
“会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有关智能硬件的三大支撑领域,打造‘中试+孵化+投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田勇介绍,会在成都建立中试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苏州等地落地业务品牌运营中心,吸引更多省内外项目到成都开展中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成都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